找到相关内容14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安分守已

    大澈大悟之后,生活也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,非常平实地安分而守己(此时是不守而全守)。我们看二祖,他把衣钵传给三祖以后,到茶馆里、到闹市中和光同尘。五祖把法传给六祖以后,在东山寺后盖个茅屋,奉母而居,生活...就绝不可能契合于中道。   由此可知,找到真实原本的自我以后,只须安分守己地和光同尘,在尘不染,随缘不变,用不着隐居深山,而且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的。   上次讲“牛的礼赞”,说到最后圆满、成熟的人干...

    一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64944975.html
  • 南阳慧忠国师

    如对山呼喊的回应天成如一。这就是“和光吐出”。“和光”本是道家老子“和光同尘”之意。无所是非、选择,无彼无此就是和光。这样看来,国师“辜负我”的话,也只强调的“我”,“我”代表我这个人的唤取之心念。有...

    佚名

    |禅宗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5/1749364096.html
  • 禅学的黄金时代(8):石头门下的后继者

    放在鞘里面,不让锋芒外露。有人问他:“假如箭露了锋芒时如何”?  他回答说:“才气凌人的射手不能中靶”。  在这里可见他也是倾心于道家的和光同尘这说。不过他深知专用一种方法常会障蔽初学者的眼目。所以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22740930.html
  • 唐衡岳大律师希操考

    述之不多,唯道其"与物大同,终始无争",至人无我,故和光同尘,与物无违;自性自足,无欠无余,无待于物,故任心自在,与物无争。  南岳为中唐毗尼中心,名德辈出,与希操先后同时传戒度人者有弥陀和尚承远(...

    徐文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51042552.html
  • 受菩萨戒之功德

    说要与社会和光同尘,始能广化众生,又说︰“诸佛皆由此菩提法得道,此法是佛父母,世间无上大宝。若能以此修行,得全分宝。但能读诵,得中分宝。香花供养,得下分宝。”由此可知,若能发菩提心,所得功德,超越独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2147659.html
  • 禅宗修行与《楞严经》

    。后人抓住六祖这句合头语,变成万劫系驴橛。究六祖大师学佛之经历,从黄梅五祖处得法后,于猎人队中十五年。六祖大师还是遵从师父的教诲“佛法难起,不宜速说”。和光同尘十五载,佛光普照数千年。   “佛法难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60256106.html
  • 加强宗教团体自身建设,推进和谐宗教建设

    精神”。道教讲“齐同慈爱、和光同尘”,提倡贵生,敬重生命,关爱自然,主张天人和谐;伊斯兰教有对人友善宽容,当行则行,行止有度的 “中道”思想;基督宗教系统共同具有爱上帝,同时要“爱人如己”的基本精神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93059112.html
  •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和谐宗教的建设

    佛教界又提出了新“六和”的愿景:人心和善,家庭和睦,人际和顺,社会和谐,人间和美,世界和平。道教则主张“齐同慈爱,和光同尘”。老子提出“知和日常,知常曰明”,庄子提出“太和万物”。实现社会和谐,建设美好...

    胡绍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52159467.html
  • 龚学增:深化“相适应”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

    道教提出“和光同尘、济世利人”;佛教倡导“人间佛教”;伊斯兰教倡导“两世吉庆”;基督教提出“修好现世,作盐作光,荣神益人”;天主教主张“荣主爱人”等等。宗教的入世主张,促使教徒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参加国家的...

    龚学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3860373.html
  • 社会和谐 从心开始——简论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

    宦海沉浮而寻找心灵慰藉引起的。宗教作为“意义”的提供者和慰藉人们的“精神鸦片”,加上宗教阐释“众生平等”、“普爱世人”、“和光同尘”等等的理论,宗教徒以特殊的宗教方式待人,就使他们感到平时少有的安慰与...

    张曾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51160531.html